2)第七四四章 这样就挺好(感谢盟主财叔宁打赏,今日第一更)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阁的心声。

  武将嘛,本来就是杀敌的,杀多杀少都该是武将做的,难不成让朝廷下屠杀的诏令?

  自从官家不建议标榜首功之臣,朝堂上也就准备着战事结束后,以杀戮一事作为弹劾前方主帅的切入口,以便能平衡功过。

  所谓恩出于上,只有功过并存,才能给朝廷,给官家赏罚的借口,才能让这些主帅不应赏赐不足而生怨恨。

  现在倒好了,前线直接将球踢到了朝廷。

  “杀也杀不过来呀。党项人三百多万,所谓的控弦之士少说也得百万之众,真要这一路杀过去,我等的史册留名是肯定的,至于后人怎样评价就另当别论了。”

  韩绛并不觉得前方这样做不合适,反倒是最合适的做法。

  “真要是银夏之地满地尸骨,恐怕国朝拿下来也会成为死地。”

  都先议议,每次都是这样的。有了什么事,内阁大臣都会先讨论着,如果讨论出结果,官家就不再参言了,如果没什么定论,官家会直言方略的。

  可现在这事,讨论归讨论,还没谁去触及决断去······太难了。

  党项人的反复无常是秉性,是本质,是历史证明的。都有心说圣贤之道什么的,可既定战略是消灭西夏的有生力量,这也是内阁议定的。所以,这时候真不好变过来。

  可要说强令前线杀过去······他们是文臣,不至于还没有武将有怜悯之心吧?再说了,确实都也不想有这样的惨剧发生。

  所以,讨论来讨论去,没一点建设性意见。从党项人的丁口数,直接说到了银夏之地的富庶问题,甚至开始追溯当初党项人认同归附大宋的典故······

  习惯了,但凡出现什么难题时,都习惯旁征博引,或者说是玩转移话题的那套。这么多年了,还是没什么改观。

  特别是大战获胜就是眼前的事,各位的心思又多起来了。

  “就这样挺好,朕认同目前前线的策略,就这样吧。”

  赵曦转身走了,留下内阁诸位面面相觑······这场景又让官家厌烦了?

  富弼唉了一声,看了看诸位内阁,也跟着赵曦去了后殿。朝臣总是缺少担当,不管文臣还是武将,终归还是让官家不满意了。

  富弼得跟去,到底怎样,朝廷需要有个章程,前方还等着呢。真不是怄气的时候。

  “富相是不是以为朕置气?”

  富弼虽然没回话,也是默认了。

  “要说一点情绪没有,朕是说假话了,要说最后认同前方的策略,朕是真实的,确实是这样想。”

  “富相,其实现在的情形是很明显的,绝不可能真的对党项人赶尽杀绝,但却可以让他们绝望。而想营造党项人绝望的困境,前方的策略并没有错。”

  “大包围圈的压缩,步步推进紧逼,不反抗者不攻击,在这个阶段就是最好的策略,就是在给党项人指明该怎么做······”

  可能是自己的情绪影响内阁诸位的判断了,按说这个道理都能明了的。自己有那么可怕?以至于让内阁大臣都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官家旨意是受降?”

  “还能怎样?当真让朕背负嗜杀之君的名声呀?”

  胜利,即将胜利,一些小情绪并不影响赵曦心里的愉悦,没那么严肃。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qmk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