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九五章 殊途不同归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实存在,有过年贴钱减少的事实,有前期因为勤政殿营造,导致朝臣、政事堂以及官家三方的龌龊,给他提出市易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王安石不是没想过私底下跟官家捏搓着把这事搞定了,这不可能,从青苗法的推出,王安石就知道不可能。

  官家有意革新,又想朝堂稳定,这本来就是相悖的。

  在王安石看来,官家仍然还是赵家人,始终脱不开优柔寡断的性子。

  也罢,既然官家下不了决心,那自己就把这事挑开了。

  赵曦真是很无奈。

  市易法合适不合适先不说,这时机选的还真不咋滴。

  对于市易法,王安石提出来已经半年了,赵曦这半年忙乎,也是在为市易法布局。

  赵曦是真讨厌争吵,这不是执政的正常状态。

  之所以营建勤政殿,表面上看是为灾民找营生,赵曦真正要做的是,把朝会、朝议、集议用建筑固定了模式,然后让朝臣对号入座,形成sānjí决策制。

  比如朝会,由于参与人数太多,不适合当庭议政,所以,朝会的作用是颁布政令,并由臣工执行。

  即便是臣工有异议,也只能采用上奏的方式,避免在朝会上争吵。

  而朝议,在赵曦的设想中,是由国朝封疆大吏、六部九卿,政事堂、枢密院以及军方,各方遴选三五十人,组成国朝的决策层。

  这是真正的议事机构,也是形成国朝政策和政令的地方。

  这地方可以争辩,但一旦形成决议,所有人就必须执行。

  至于说集议,在赵曦的设想里是内阁,也就是整个国朝真正的领导层。

  这是提出各项革新,倡议各种政策,并交于朝议层讨论的层面。

  在赵曦的设想里,进入集议层面的朝臣统称为内阁,均为宰辅。他是借鉴后世明朝的内阁制,更是借鉴他原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体制。

  第二层朝议层,他将其定为廷议,所有人员均为执政。这几乎是照搬了后世的体制。

  至于第三层……好吧,还是朝会。

  这是体制上的布局。赵曦针对市易法还做了另外的准备。

  王安石市易法的核心,有点像国进民退,或者说让朝廷去主导物品交易。

  用现在的说法叫与民争利,用后世的说法叫干预市场行为。

  对于宏观调控,赵曦当然清楚很有必要。但并不是要像王安石市易法那样,让朝廷官员直接取代牙行,取代大商贾。

  这是一个定价权、监管责任和市场行为的大命题,绝不能真如王安石市易法那样,让应该是管理者的官员,直接去搅乱市场。

  赵曦之所以营建宫殿,并在勤政殿营造中让工坊城推出诸多的新物事,他是想推行官办产业。

  核心目的不是为了分蛋糕,而是做蛋糕。这样会减少得利阶层的抵触。

  这中间涉及到审批权、定价权、宏观调控、朝廷干预、官办产业、管办分离等等诸多方面。

  赵曦营建宫殿,并将满朝堂臣工挖坑埋进去的本意,是想让朝堂臣工意识到审批权的重要性。

  以他和工坊城未经政事堂同意而建造宫殿为起源,引导朝廷制定审批制度,从而改变王安石市易法所提到垄断和操控价格的现状。

  赵曦的谋划,是从勤政殿的格局开始,先调整国朝的议事模式,然后在合适的条件下,再由王安石提出市易法。

  然后,针对市易法提出的背景缘由,朝廷chūtái相关宏观调控的法令。

  最后再推出官办产业,解决朝廷财务状况并缓国朝冗官的现状。

  结果,自己的所有计划,被王安石这一冷锤,全乱了。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qmk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