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2章 鉴真和尚与日本的东大寺(之一)_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3、章鉴真和尚与日本的东大寺(之一)

  在中国,只要上过初中历史课的人都知道,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鉴真东渡日本构筑了永载史册的弘法之旅、文化之旅和友谊之旅,为后人留下了讲信修睦、百折不回、光照日月的“鉴真精神”。概括鉴真大师的生命历程,可以非常清晰地划分出三个阶段:56岁前,在大唐生活、学习、弘扬佛法;56岁到66岁,六次东渡,历经艰辛,终获成功;66岁到76岁,弘法日本,照耀扶桑。

  鉴真俗姓淳于,生于688年,扬州江阳县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入寺礼佛,“见佛像感动心,因请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此后,他先后巡游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历炙名师,精进求学,深入学习经、律、论“三藏”,尤以律学为重,打下了坚实而雄厚的佛学基础。

  至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他回到故乡扬州,住持扬州大明寺,并开始弘法授戒,成为江淮一带名望极高的律学大师。据史书记载,鉴真先后度僧尼和授戒达4万人,著名弟子多达35人,其中包括祥彦、道金、璇光、法进、乾印等,他们后来“并为翘楚,各在一方,弘法于世,导化众生”。

  鉴真所处的唐代,佛教发展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峰,寺院、僧徒数量庞大,佛经翻译和研究成果斐然。此时的中国佛教已经基本完成了本土化的进程,形成了明显带有中国特点的教义学说和宗派。佛教文化由输入为主,渐渐发展为向外具有巨大的张力。以佛教为主题的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之间,陆海之上,汉胡梵僧,仆仆于道,不绝于途。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一名满腔弘法热情的高僧,鉴真也一直期盼着能够有机缘将玄奘等高僧从印度求回的佛教戒律传播开去。因从小生活在佛教极为盛行的扬州城,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度尽众生,方证菩提”的宏愿早已在他心中生根开花,而且他具有兼容并包的独特气质,善于与各国佛教人士交往,因此更愿意将弘法的理想付诸实践。

  就在此时,来自日本的使者荣睿和普照,不远千里到扬州大明寺专程拜访鉴真,意在代表日本朝廷诚邀他东渡日本宣讲佛法。从史料记载来看,当时的鉴真丝毫没有自重身价,更没有作态作秀,几乎没有怎么犹豫,就答应了日本学问僧的请求,发愿东渡扶桑。

  鉴真问众弟子:“在我的法众中,还有谁接受远方的邀请,去日本传法呢?”然而未有响应,他们担心两国相距遥远,又为渺渺大海所隔,风急浪高,凶险无比,性命都难保,何谈赴日弘法。鉴真深感失望,断然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请收藏:https://m.qmk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