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五五章 选址与动工_舰娘:从深蓝到星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恒星计算机隔壁的星系采集,那边有两颗巨大的B型恒星,总质量是太阳的18倍。

  他们的年龄只有1000万岁,总寿命也只有3500万年左右,然后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结束作为恒星短暂的一生。

  恒星的寿命与质量称反比,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舰娘们把它们拆掉,反而能帮助他们延寿。

  这两颗恒星所在的星系被选中,被临时命名为“180号矿场”。

  恒星计算机星系的采集生产舰量产之后,立刻分出来一批赶到180号矿场,采集恒星资源继续复制自身。

  建设恒星计算机这种宇宙奇观,需要海量的资源和工程设备,所以这个复制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

  在大后方,远望二号带领的团队,用了差不多一整年的时间,完成了行星计算机的图纸,行星计算机建设随即开工。

  第一批行星计算机的建设,用了差不十二年的时间,各种测试工作又持续了三年,最终在项目启动后的第十六年完成。

  此时,恒星计算机本身的设计,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在行星计算机建造和测试完成之后,又根据经验做了两年多的修改。

  最终,在项目开始后的第十八年,恒星计算机本体的建设工程,终于正式启动了。

  “矿场”上采集和生产设备,“工地”上的各种工程设施,数量已经多到了遮天蔽日的程度,数量比最初计划还多了五倍。

  接到命令之后,采集生产舰改变的工作方式,将复制自身的生产线降低到了20%,更多的生产线用来生产恒星计算机结构。

  会以压缩战装的模式在矿场直接生产,用巨型运输舰转运到工地装配成型。

  按照远望二号的最新设计,恒星计算机的主体,可以大致分成四个组成部分:

  框架结构、计算主体、居住空间、舰船系统。

  框架结构,顾名思义,是计算机本体的支撑结构,所有设施都要依赖框架结构的承载,相当于电脑机箱。

  计算中心,是装在框架构成的内部空间里的计算机主体,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真正核心,相当于电脑机箱内的硬件。

  生态空间,是依赖恒星计算机庞大的框架结构建设而成,贯通式大型地球系碳基生命宜居生态圈,相当于放在机箱上的多肉盆。

  舰船系统,就是将恒星计算机作为一艘超级战舰,然后部署的战舰应有的设备和功能,让它能自己航行,能自我防卫。

  整个结构的核心,当然是计算中心模块,将会占据整个结构60%以上的重量和空间。

  结构是框架和外壳,生态空间是盖子和皮肤,舰船系统是运动和防卫体系,计算中心是受保护的核心内容。

  为了方便设计、建设、启用、维护、升级,新的恒星计算机采用了高度模块化的设计。

  框架内的计算中心部分,可以像是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向上堆叠,堆叠出自己需要的计算力。

  整个计算机主体,还可以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从内向外一层一层的嵌套组装叠加,进一步大规模提升计算力。

  每一层计算机主体,可以堆叠数万公里的高度,获得原有恒星计算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计算力。

  工程正式开始之后,会先建设好一层主体框架,然后铺设一层计算中心,然后启用计算功能。

  之后再继续向上堆叠计算中心,达到原有恒星计算机4到8倍计算力之后,对这部分计算机主体进行全面封闭隔离。

  然后在计算机结构的表层,铺设类似岩石行星的结构,构建恒星规模的宜居生态圈。

  然后再根据后续实际情况和需求,逐次建设更多层的计算机主体。

  请收藏:https://m.qmk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