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两百五十二章 赋题_寒门宰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生学赋大多先生都要拿这一篇科场范文来讲。

  不过改变在欧阳修主持科举之后。欧阳修提倡崇文之道,对于‘声律之病’尤为痛恨。

  故而欧阳修主张赋文体可以平实如信笺,最重要是言之有物。

  嘉祐二年时,他将这一改革运用到那一年的省试中。

  结果考完以后,欧阳修遭到太学生们的围攻。不过事实证明欧阳修的正确,嘉祐二年的一榜进士含金量是科举一千年来之冠。

  到了嘉祐四年,欧阳修为殿试主考官再度坚持这一衡文标准。

  如今到了嘉祐六年,王珪出为主考官。

  王珪与欧阳修在嘉祐二年时共同主持过省试,而且还是欧阳修的铁杆政治盟友,必然还是坚定支持欧阳修的。

  故而章越在考前就衡量过,能写出‘平仄平仄平仄平仄’这样四平四仄韵格写赋当然是最好。

  但在考场上很难写出包含平仄,字韵,且雄辩,说理透彻的文章,三者实难完全兼顾。

  若完全兼顾,写出一篇如木鸡那真是牛人中的牛人了。

  所以对章越而言,就必须有所取舍,甚至退而求次。

  抛弃四平四仄,选择字韵,说理,以三者取二作省试赋。

  当然嘉祐以前的文风,就是选择平仄,韵,而不讲说理,如此就和刘几一般碰得头破血流了。

  当然不信邪的考生哪都有,但需知鸡蛋是撞不过石头的,刘几再牛如今不也改名叫刘辉了吗?

  当即赋题被人举在牌上。

  赋题名《金在镕赋》。

  赋韵为’金在良治,求铸成器‘。

  章越看了题目知道题出自汉书董仲舒,原文是‘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唯冶者之所铸’。

  整篇题目议论这篇‘金之在镕‘之意。

  此题令章越大出意料之外,一般赋题以出自六经为准,其次才是正史。

  这道题目出得有些偏,不过尽管有些偏,但赋题却是很好理解,没读过汉书董仲舒传也是写出一二道理。

  之后是赋韵‘金在良治,求铸成器’。

  这赋韵是官方给出的。

  整篇赋要分成八段。

  第一段以‘金’字为律,第二段以‘在’字为韵,最后第八段以‘器’字为收尾。

  题目看到这里,章越舒了一口气,至少没有考出太偏,但如何为赋就看各自的水平了。

  当然这篇赋若写得好,是可以说一番大道理的,押对这八个字韵不难,但要再拘于四平四仄的格式,那不仅对章越,哪怕是在场进士科的大部分考生而言能做到这一步也是难上加难。

  至于文才之事,那更是难以预料了。

  就好比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要说谁胜过一筹,谁也不好说,但拿到嘉祐六年的科举考场上,考官肯定会选岳阳楼记。

  想到这里,官吏给章越端上了第二碗茶汤。

  章越照旧塞了一把钱给对方,然后将卷子收进油布袋里,一面喝着茶汤,一面想着如何写赋。

  就在这片刻之间,章越已是拟好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就是以议论为赋,以论政说理为主,其中第三韵至第七韵都以议论充之。

  咱们就是以通篇雄辩大论取胜,不走文采格律的路线的。

  想到这里,章越将第二碗茶汤喝尽后,当下提笔挥墨在稿纸上酝酿起来。

  Ps:嘉祐六年省试赋早已散佚,选了半天,举范仲淹的金在镕赋为题。

  请收藏:https://m.qmk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