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06章 大人,时代变了_我只想安静的做个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生照顾皇后。”

  他转过身,召唤王中叫几个小太监抬来一顶肩舆,自己坐在肩舆上,朝着前朝走去。

  后宫事了,该处理前朝了。

  大明南京的紫禁城,是按照军事要塞加宫殿的性质修建的,因为朱元璋建国之初,他的地盘没有这么大,周边还有不少敌人,皇城的城墙十分高大有御敌作用,好在皇城和办理事务的大殿分隔也不远。

  “现如今锦衣卫的势力还是很大,蒋献这个人勉强能用,忠诚度还行,王中是我这前身打小跟着的内侍,也值得信任,但光靠一个锦衣卫还不够……”

  朱允炆想到了东厂。

  东厂,本身是前世那个时空,四叔朱棣篡位后独创的,专门用来监管群臣,做秘密差事。

  想要将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推行下去,两个互相独立又能够相互监视的情报机构十分重要,锦衣卫的权势一旦过大会不受控制,东厂则可以平衡。

  皇权说到底,还是制约和平衡。

  如今这个时代,大明的行政还十分依赖六部,决策权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其实导致很多事情决策缓慢,朱允炆不由得想起了前世看过的那部讲述明朝历史的网文,明朝那些事,里面提到过关于明朝中后期内阁制度的优劣性。

  内阁是在大明中后期形成,前期基本是皇权至上。

  到了后期,文官做大,尤其是堡宗出国留学后,大明武将勋贵被一网打尽,文臣掌军空前强大,文官和皇权天生冲突。

  内阁弥补了这种冲突,它实际上就是分化的相权。

  而皇帝为了压制内阁,给了司礼监的太监批红权。

  这批红权其实就是旨意的最后一步,盖个章,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按照前世来看,朝廷设置有通政司,初步筛选各地奏折,比较简单的就发给文书房,文书房的内阁阁臣简单处理后,发给六部直接执行。

  而比较重要的奏折,需要内阁票拟,也就是几个内阁阁臣,首辅,次辅一起磋商,拿出解决方案后,呈报御前,请皇帝批复。

  前世大明中后期,皇帝将这个批复的职权给了司礼监太监,称为批红权,太监代皇帝将重要的事情披红后,内阁再将旨意发给六部执行,称为部覆。

  朱允炆思索了一下,这个流程虽说稍显繁琐,但在大明施行了一百多年,自然有它的独到性,只不过前世那个时空到了中后期,大明内阁的权势大到滔天,皇帝的旨意如果内阁觉得不合理,可以直接不发,还能自己以内阁名义发旨。

  驳回皇帝的中旨,还要对皇帝各种挟制。

  按照前世那个时空的历史走向,其实在堡宗时期,大明皇帝的皇权,就开始大幅度削弱,因为皇帝无法掌握军权了,兵部全都是文臣,而皇亲勋贵能打的都死的差不多。

  后面大明的皇帝,基本登基后只干两件事,第一件

  请收藏:https://m.qmk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