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07章 都喜欢打皇帝的脸是吧?_大明:由检看好了,哥只示范一次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这种急战获胜的心理,熊廷弼的三方布置、战略防御才没有市场,得不到大多数臣僚的赞同。

  朱由校暗自苦笑,急于出击作战,除了给东虏送人头、物资,并没有卵用,反倒会使形势愈发恶劣,明军愈发丧胆。

  可这是还没发生的事情,他如何能拿出来说服众人,包括帝师孙承宗呢?

  “陛下可在午朝令众臣商议此事,也可遣兵部堂官及给事中各一人往谕,抗违不遵者治罪。”袁可立觉得不好直接打击少年皇帝,在旁拱手委婉地说道。

  朱由校垂下眼睑,想了一下,沉声说道:“朕若直接下旨,调回王化贞,由熊廷弼节制辽东军事,如何?”

  “请陛下三思,勿轻下中旨。”孙承宗和袁可立都有些脸上变色,齐齐地拱手劝谏。

  “为何?”朱由校微皱眉头,开口问道。

  孙承宗和袁可立面露苦色,互相看了一眼,还是孙承宗拱手解释,“陛下,朝廷有定制……”

  别以为你是皇帝,就能为所欲为,想让谁当官就当官。

  明朝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功勋贵戚丧失一空,也就没有了制衡文官集团的势力。

  越来越强大的文官集团,则越来越让明朝的皇帝在权力上处处受限,甚至连立储君这样的事情也没有自由。

  特别是在任用官员上,明朝有一套制度,叫做“廷推”。

  所谓的“廷推”,就是对于官职出缺,由吏部、九卿、六科等一起进行会商,参加人员至少是三品以上大员。

  他们推选出两到三名候选人,提供给皇帝选择。

  皇帝审阅“廷推”出的候选人名单后,如果不满意,就批示驳回,再进行一轮“廷推”。

  这样看来,皇帝就是个图章,在“廷推”的名字上盖一下,表示正式任命通过。

  那皇帝直接绕开内阁下圣旨,也就是“中旨”,来任免官员行不行呢?

  也不是说绝对不行,但最好是不这么办。

  孙承宗讲了“廷推”的好处和重要性,袁可立见少年皇帝并没有释怀的神情,便面带苦笑,讲了万历朝时的一件事情。

  在万历年间有一次吏部尚书职位空缺,“廷推”了几次名单,皇帝都不满意。

  是万历皇帝认真负责,谨慎选才嘛?

  呵呵,万历皇帝可是有话说:特么的,这“廷推”出来的大臣,老子一个都不认识,哪知道是好是坏,有才没才,我能有个屁意见。

  于是,他就直接下了一道中旨,提拔了自己认识,还觉得不错的李幼滋为吏部尚书。

  皇恩浩荡吧,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幼滋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皇帝的提拔。

  然后,李幼滋就上书,表明“廷推”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推荐的人是大臣们认可的。皇帝今天无视大臣的推荐,直接用中旨任命微臣,实非明君所为。

  万历皇帝被指责,也十分生气,把李幼滋的奏

  请收藏:https://m.qmk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